随着水产养殖行业的快速发展,集约化养殖模式的普及带来了诸多环境挑战。由于养殖密度大、饵料投入量大,约70%~80%的饲料进入水体,导致残饵和鱼虾类排泄物对水体和底泥造成严重污染,进而引发养殖水体富营养化。这种现象不仅消耗大量水资源,还对周边水体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。
污染来源
水产养殖环境污染主要由外源性和自身污染构成。自身污染源于养殖过程中的投入品、池底污泥及水产排泄物,而外源性污染则源于生活污染、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污染等。外源性污染主要通过养殖进水混入养殖水体,导致养殖用水水质从源头不达标。许多养殖户将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注入鱼塘,试图通过植物净化降低或降解污染物,使其符合养殖废水排放标准,但这并非长久之计。
排放标准
在养殖污水排放方面,我国有明确的排放标准:
《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》GB18596-2001
适用于集约化、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区,不适用于畜禽散养户。
《农田灌溉水质标准》GB5084-2005
如果排水点用于农业灌溉,应遵守此标准,该标准更为严格。
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》GB3838-2002
如果要排入地表水系,需执行此标准,分为五类。
《城镇污水厂污染物排放标准》GB18918
如果处于饮用水源地附近,可能需要执行一级A标准。
污染物类型
水产养殖废水主要含有以下几种污染物:
悬浮颗粒物
有机物
氨氮
亚硝酸盐
磷
这些废水具有污染物含量低、一次排水量大的特点,给处理带来了很大困难。
处理技术
为了有效处理水产养殖废水,常见的净化技术包括物理方法、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。
1. 物理方法
物理方法主要包括过滤吸附法、曝气充氧法、泡沫分离法和紫外线照射法等。
过滤吸附法
原理:通过机械过滤去除直径为60~200 μm的悬浮颗粒物。
优势:经济快捷,适用于处理大量悬浮颗粒物。
泡沫分离法
原理:利用气泡的浮力和表面张力,将悬浮颗粒物形成泡沫,从而达到去除目的。
优势:能有效去除细小悬浮颗粒物,操作简单。
曝气充氧法
原理:通过曝气增加水中的溶解氧,促进好氧微生物的生长,分解有机物。
优势:改善水质,减少有机物含量,操作简便。
紫外线照射法
原理:利用紫外线的杀菌作用,杀灭水中的病原体。
优势:高效杀菌,减少病原体传播,设备紧凑。
2. 化学方法
化学方法主要包括絮凝沉降法、臭氧消毒法和电化学法等。
絮凝沉降法
原理:加入铁盐、铝盐、聚丙烯酰胺、氢氧化钙等带正电荷的絮凝剂,使胶体粒子聚集形成絮团下沉。
优势:有效去除悬浮颗粒物,操作简单,成本较低。
臭氧消毒法
原理:臭氧具有强氧化性,可去除氨氮、硝酸盐等有害物质,同时具有杀菌作用,还能增加水中的溶解氧。
优势:高效去除有害物质,杀菌能力强,适用于多种污染物处理。
电化学法
原理:利用电化学反应,通过电极的氧化还原作用去除水中的污染物。
优势:高效、快速,适用于处理高浓度污染物,设备紧凑。
结论
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是保障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。通过采用物理、化学和生物等多种处理技术,可以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,确保养殖废水达标排放。养殖户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,结合先进的设备和技术,提高废水处理效率,减少对环境的影响。同时,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,确保养殖用水和排放水符合相关标准,为水产养殖业的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