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都知道,水源原水必须经过净化和消毒,切断介水传染病的传播途径,才能安全地送到千家万户,成为我们每天使用的自来水。在这一过程中,余氯扮演了“大功臣”的角色,帮助防止介水传染病,维护人体健康。然而,许多人对余氯存在误解,比如认为自来水中的腥味是因为余氯,或者担心用含有余氯的水蒸煮食物会致癌。下面,我们来深入了解余氯是什么,以及水质检测中的余氯标准数据。
余氯是什么?
余氯是指氯投入水中后,除了与水中的细菌、微生物、有机物、无机物等发生反应消耗一部分氯量外,剩余的氯量。余氯可以分为三类:
化合性余氯:与水中的氨或胺结合形成的氯胺。
游离性余氯:以次氯酸或次氯酸根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水中。
总余氯:化合性余氯与游离性余氯的总和。
在自来水中,我们通常关注的是游离性余氯,因为它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。
水质检测余氯标准数据
根据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》(GB 5749-2006),游离氯在出厂水中的限值为4 mg/L。现有研究表明,5 mg/L及以下浓度水平的游离氯不会对人体产生有害效应。然而,氯消毒会产生大量的消毒副产物,部分消毒副产物可能对健康有害。因此,在控制消毒效果的基础上,应尽量减少消毒副产物的产生,避免消毒剂的过量投加。
2021年标准修订
鉴于上述考虑,2021年修订的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》(GB 5749-2006)将出厂水中游离氯余量的上限值从4 mg/L调整为2 mg/L。具体标准如下:
出厂水中余氯值:不低于0.3 mg/L,上限为2 mg/L。
管网末梢水中余量:不低于0.05 mg/L。
如果余氯水质检测仪监测的余氯值低于0.05 mg/L,可能会滋生细菌,导致水质污染。正常情况下,由于用户距离水厂有远有近,管网中余氯含量会有一定差异,用户对水中氯味的感觉也会不同。
余氯超标的危害
余氯具有一定的氧化性,可能对植物和鱼类产生影响。此外,次氯酸钠消毒会产生一些消毒副产物,这些副产物可能对健康有害。在工业生产中,余氯可能对生产原料产生不良作用。例如,在黄酒生产中,余氯会对发酵环节的酵母菌产生杀菌作用,影响酒质。此外,余氯还会增加管道锈蚀的风险,进而影响管网寿命。
结语
余氯在保障饮用水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,但其浓度需要严格控制,以避免产生有害的消毒副产物和对环境及健康造成不良影响。通过了解余氯的作用和标准,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水质安全,保障公众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