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污水处理领域,使用“COD去除剂”来降低化学需氧量(COD)的现象并不罕见。然而,这种做法背后隐藏着诸多问题和争议。下面将带大家深入探讨“COD去除剂”的成分、作用机制、实际效果以及其带来的环境和法律风险。


“COD去除剂”的成分与作用机制


“COD去除剂”通常被宣传为一种能够有效降低COD的化学药剂,但其成分往往被商家保密。实际上,这种所谓的“去除剂”主要成分是氯酸钠——一种强氧化剂。氯酸钠通过干扰COD的检测过程,使检测结果出现下降的假象,而不是真正去除水中的有机物。


“COD去除剂”的真相与问题反馈


水质COD的测定仪中,常用的方法是重铬酸钾法(CODCr)。该方法通过在高温强酸条件下,用重铬酸钾氧化水样中的有机物,消耗的重铬酸钾越多,COD浓度越高。而加入氯酸钠后,它会与重铬酸钾发生反应,减少重铬酸钾的消耗,从而导致检测出的COD浓度下降。


实验与研究发现


浙江工业大学的一篇硕士论文研究了这种屏蔽机制,指出“该工艺能否真正去除有机物成为业内关注的疑点”。实验发现,投加氯酸钠后,虽然COD的“去除率”达到了61.1%,但反应时间对去除效果并无影响,其他水质指标也几乎没有变化。因此,初步判断氯酸钠对COD测定具有掩蔽作用。此外,论文还进行了藻类的毒理学实验,发现投加氯酸钠后,电镀废水的毒性得到了加强。


氯酸钠的实际应用


氯酸钠作为一种强氧化剂,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对处理难以生物降解的工业污水确实有效,但前提是必须满足酸性条件下的升温等活化条件。然而,许多污水处理厂的日常运行并不具备这些条件,即使具备,也需要付出大量的额外成本。因此,实际使用的情况非常少。


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杭世珺指出,氯酸钠在处理某些难以生物降解的工业污水时是有效的,但实际应用中,许多污水处理厂并不具备所需的活化条件。因此,“COD去除剂”更多是在检测COD的实验过程中发挥了作用,而不是真正去除有机物。实际上,所谓的“COD去除剂”不如称为“COD屏蔽剂”。


环保监管与法律风险


环境部曾通报过一些使用“COD去除剂”的案例,有人评论称:“购买者的动机就是为了造假,好比是马路上遮挡车牌,既然遮挡,肯定是要违章。”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环保法规,还可能对环境造成更大的危害。


为何使用“COD去除剂”?


尽管许多技术人员认为COD达标并非难事,但为何仍有一些污水处理厂使用“COD去除剂”呢?可能的原因包括:


工艺设计问题:污水处理厂的工艺设计可能存在缺陷,导致处理效果不佳。


运营不规范:后期运营不规范,导致处理效果不稳定。


突发情况:遇到处理设备运行故障、检修、停电等突发情况,需要应急处理。


超负荷运营:污水处理厂可能超负荷运营,难以达到排放标准。


例如,神木污水处理厂累计投加了131余吨“COD去除剂”,这种大规模的使用显然不仅仅是应急行为,而可能是日常操作。此外,环保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也使得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的压力增大。


总结


“COD去除剂”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干扰检测过程来降低COD检测值的化学药剂,而不是真正去除水中的有机物。这种做法不仅违反了环保法规,还可能对环境造成更大的危害。污水处理厂应通过改进工艺设计、规范运营和应对突发情况来确保达标排放,而不是依赖“COD去除剂”这种不正当手段。




本文标题:“COD去除剂”的真相与问题反馈
本文连接:https://www.yingaoyiqi.cn/news/12720.html
猜您喜欢以下内容:
cod检测仪
© Copyright 2025 安徽迈德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:皖ICP备2021018487号-10   皖公网安备34170202000776号
水质检测仪